工伤工资:中国法律规定与计算指南
工伤工资概述
工伤工资,也称工伤津贴,是中国法律规定的,因工伤或职业病导致劳动能力暂时丧失而发给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其目的是保障工伤或职业病患者的生活水平,促进其康复和恢复劳动能力。
.jpg)
法律依据
工伤工资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根据《条例》规定,工伤职工在休工、医疗期间,由用人单位支付其工伤保险待遇,其中包括工伤工资。
工伤工资计算
工伤工资的计算方式根据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休工期工伤工资: 停工留薪期:与原工资标准相同。 停薪留职期: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70%发放。 医疗期工伤工资: 住院治疗期间: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90%发放。 门诊治疗期间: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70%发放。 伤残津贴期间工伤工资: 1-4级伤残: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90%发放。 5-10级伤残: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85%发放。
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般而言,工伤保险待遇标准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挂钩。
发放时间
工伤工资应按月发放。休工期工伤工资从受工伤之日起发放;医疗期工伤工资从医院出具医疗证明之日起发放;伤残津贴期间工伤工资从伤残等级评定之日起发放。
发放主体
工伤工资由用人单位发放。如果用人单位不按时发放工伤工资,劳动者有权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
免税规定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伤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其他注意事项
工伤工资发放期间,劳动者不得从事与原工作岗位不相符的工作。 如果工伤职工在工伤期间死亡,其遗属有权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伤补助金。 工伤职工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造成残疾的,可以享受工伤康复训练和职业康复服务。
总结
工伤工资是中国法律保障工伤或职业病患者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其计算方式和发放标准由法律和相关规定明确,旨在有效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其康复和恢复劳动能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共同遵守相关法律,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