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提出财产诉讼的法律依据
在中国,夫妻在离婚后仍可以对婚姻期间取得的共同财产提出诉讼。此权利源自以下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离婚后,一方要求分割共同财产的,应在离婚后两年内提出。
.jpg)
诉讼时效
离婚后提出财产诉讼必须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内,即离婚之日起两年内。超过诉讼时效的,法院一般不再受理。
财产分割原则
法院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将遵循以下原则:
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即子女的利益优先,女方和无过错方在财产分配上享有更多优惠。 均等分割:如果双方对共同财产的贡献相同,则原则上均等分割。 照顾特殊情况:例如,一方有重大过错或因抚养子女等原因导致经济困难的,法院可适当多分配财产。
分割范围
离婚后可分割的共同财产包括:
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生产、经营、投资所得的收益 知识产权的收益 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 其他应由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
诉讼程序
离婚后提出财产诉讼的程序大致如下:
1. 收集证据:包括结婚证、离婚证、财产清单、收入证明等。 2. 向法院起诉: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 3. 法庭审理:双方出庭陈述,提交证据,接受法庭审问。 4. 法院判决: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判决财产分割方案。 5. 执行判决: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应自觉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注意事项
协商优先:离婚后协商分割共同财产是更节省时间和成本的方式,如果协商不成,再考虑诉讼。 收集证据:充分的证据是胜诉的关键,应尽可能收集齐全各种证据。 及时起诉:注意诉讼时效,并在时限内向法院起诉。 寻求专业帮助:如有必要,可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