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用人单位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应对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jpg)
赔偿项目
根据工伤等级,用人单位需赔偿的项目包括:
医疗费用:工伤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包括治疗费、住院费、护理费等。 工资待遇:工伤期间不能工作的,发放原工资。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工伤等级,一次性发放补助金。 伤残津贴:工伤致残后,按月发放伤残津贴。 护理费:因工伤致残需护理的,发放护理费。 辅助器具费:伤残导致肢体残缺或者功能障碍的,提供辅助器具费用。 丧葬补助金:因工伤死亡的,发放丧葬补助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因工伤死亡且存在供养亲属的,发放抚恤金。
赔偿标准
赔偿标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确定,考虑工伤等级、职工工资等因素。
计算公式: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 工伤等级系数 × 月平均工资 × 含伤残期间 伤残津贴 =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 含伤残期间
责任免除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除赔偿责任:
职工故意犯罪或自残的; 醉酒或吸毒导致事故的; 违反安全规定或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 因不可抗力或事故本身的原因造成事故的。
协商和调解
职工与用人单位对工伤赔偿有争议的,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请调解。
行政处理和司法程序
调解不成或经过调解达不成协议的,职工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服裁决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用人单位违规责任
用人单位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或不如实申报工伤的,将承担以下责任:
补缴工伤保险费; 承担工伤赔偿责任; 承担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
预防工伤
用人单位负有消除和减少职业危害、预防工伤事故的义务。主要措施包括: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