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工资发放的法律依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工资的发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
工伤工资的范围
.jpg)
根据《条例》,工伤工资指的是职工因工受伤或者患职业病,在停工留薪治疗期间及其停工留薪期满后,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的工资。
工伤工资的具体标准
《条例》规定,工伤工资的标准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职工基本工资和奖金,以及有关津贴、补贴(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中班、夜班津贴、考核奖、年终奖、一次性奖金和额外补贴); 按月计工资的,按照受工伤事故(职业病)影响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 按小时计工资的,按照受工伤事故(职业病)影响前6个月的实际工资收入平均计算; 对于职工受工伤事故(职业病)影响前12个月或者6个月的工资收入难以准确计算,或者受工伤事故(职业病)后根本无法从事原工作而调整工种,且所调工种工资低于伤前工资标准的,按照伤前工资标准计算。
工伤工资的发放方式
《条例》规定,工伤工资应当按月发放,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发放方式可以采取以下两种:
直接发放到职工的个人账户; 委托银行代发。
工伤工资的发放期限
职工因工伤事故(职业病)导致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工资发放期限为终身。职工因工伤事故(职业病)导致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工资发放期限为停工留薪期。
其他注意事项
用人单位应当在职工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后30日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工伤认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 用人单位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10日内,开始发放工伤工资; 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伤工资,职工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总结
工伤工资的发放是保障工伤职工基本生活和医疗康复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必须按月发放工伤工资,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伤工资的发放标准、发放期限等事项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旨在切实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