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中国法律下的程序
定义
工伤鉴定是指对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因工作,遭受事故、患职业病或受到其他伤害,导致其劳动能力丧失或减退程度进行的医学评定。
.jpg)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778号)对工伤鉴定做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规定:
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患职业病或受到其他伤害,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申报。 用人单位应当立即组织对工伤情况进行调查,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工伤认定。 经认定为工伤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对劳动能力丧失或减退程度进行工伤鉴定。
程序
工伤鉴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 提出申请: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工伤鉴定申请。 2. 受理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3. 专家鉴定: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对劳动者的伤情进行医学鉴定。 4. 评定结论:专家组根据鉴定结果,评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丧失或减退等级。 5. 出具鉴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工伤鉴定结论,并送达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鉴定要素
工伤鉴定主要考虑以下要素:
事故或伤害原因:是否与工作有关。 伤情程度:伤情等级、损伤部位和功能障碍程度。 劳动能力丧失或减退程度:对劳动能力造成的影响程度。 职业病或其他伤害:职业病诊断或其他伤害原因。
鉴定等级
工伤鉴定分为以下等级:
一级:劳动能力丧失70%以上或死亡。 二级:劳动能力丧失40%至69%。 三级:劳动能力丧失15%至39%。 四级:劳动能力丧失10%至14%。 五级:劳动能力丧失5%至9%。 十级:劳动能力丧失0%。
复议和申诉
对工伤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3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意义
工伤鉴定对于保障工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
明确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丧失或减退程度,为工伤待遇的确定和发放提供依据。 帮助劳动者及时获得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