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工伤单位不管怎么办:中国的法律保障
在中国,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或患职业病,造成人身损害的,称为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受工伤的劳动者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死亡抚恤金等。
如果受工伤单位拒不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jpg)
1. 申请工伤认定
劳动者需要及时向单位申请工伤认定。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者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
2. 申请劳动仲裁
如果单位拒不申请工伤认定,或对工伤认定结果不服,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将对争议事实进行调查,并作出仲裁裁决。
3. 提起诉讼
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依法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
注意事项:
及时申报工伤:劳动者应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向单位申报工伤。逾期申报的,可能影响工伤认定和待遇的享受。 收集证据:劳动者应收集事故发生时的相关证据,如证人证言、现场照片等,以备维权时使用。 寻求法律援助:如果劳动者对维权程序不熟悉,可以寻求工会、律师等法律援助。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社会保险法》 《劳动合同法》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案例:
张某在工厂工作时发生事故,致左手拇指残疾。单位拒不申请工伤认定,张某遂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经调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张某为工伤。
单位不服,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支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认定,裁决单位支付张某伤残补助金等工伤保险待遇。
单位仍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认定仲裁裁决合法、合理,驳回单位的上诉请求。
结语:
在中国,受工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如果单位拒不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劳动者可以通过申请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仲裁、提起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劳动者也应及时申报工伤,收集证据,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