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的法律框架
在中国,工伤认定受到《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工伤认定流程
.jpg)
当发生工伤事故后,需要遵循以下流程进行工伤认定:
1. 报告工伤: 职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应当立即向用人单位报告。 2. 医疗救治: 用人单位应及时将职工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并承担医疗费用。 3. 工伤认定申请: 职工或其近亲属在事故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4. 组织调查: 劳动保障部门收到申请后,会组成调查组对事故情况进行调查。 5. 认定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劳动保障部门将作出工伤认定的结论,并向职工或其近亲属发放工伤认定书。
工伤认定标准
是否认定为工伤,需要满足以下标准:
符合工伤认定中的情形: 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等。 有事故发生记录或其他证据: 证明事故的发生和职工与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 职工未故意或者违章操作: 事故不是由职工自身故意或违规行为造成的。
工伤认定的举证责任
工伤认定中的举证责任分为以下两方面:
职工或其近亲属: 需要提供工伤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基本情况,以及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材料。 用人单位: 需要提供事故抢救、职工工资、保险缴纳记录等材料,证明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的事实,以及事故与工作存在因果关系。
不服工伤认定结论的救济途径
如果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职工或其近亲属可以在收到工伤认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区(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复议;或者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