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定为工伤怎么办
工伤认定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中,劳动者有时会遇到不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况。本文将结合中国法律,阐述不认定为工伤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不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jpg)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下列情况不属于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 2.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外因履行工作职责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 3. 患职业病后,原在同一或者相类似岗位继续工作满一年以上,且累计工作时间在15年以上的,劳动能力明显下降的; 4. 因交通事故发生的,但工作任务明确,且与交通事故有直接关系的; 5.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还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认定为工伤:
1. 因醉酒或者吸毒导致的; 2. 自伤、自残的; 3. 打架斗殴或者其他违法行为引起的; 4. 故意犯罪的。
应对措施
如果劳动者被认定为不属于工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1. 行政复议
劳动者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工伤认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该认定的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期间,原工伤认定书的效力暂停执行。
2. 仲裁
劳动者对行政复议结果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结果对当事人双方均有约束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裁决做出书面说明并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
3. 诉讼
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理工伤认定纠纷案件,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 协商解决
劳动者也可以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如果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签订工伤认定协议。工伤认定协议一经签订,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提示
劳动者在申请工伤认定时,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工伤证明、医疗证明、工资单等。在申请行政复议、仲裁或诉讼时,应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协助,以提高维权成功的可能性。
结论
工伤认定是劳动者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如果劳动者被认定为不属于工伤,可以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或协商解决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应及时收集证据,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