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我国工伤事故分为多少类

法诠网官方发布于:2024-04-14 浏览量:655

我国工伤事故分类

概述

工伤事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职业病侵害,导致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我国法律对工伤事故进行了明确分类,以便于准确认定和处理工伤事故。

我国工伤事故分为多少类

分类标准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将工伤事故分为两类:

一、一般工伤事故

一般工伤事故是指因从事工作任务或者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而遭受的事故伤害或者职业病侵害。这类事故的主要特征是与工作任务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二、视同工伤事故

视同工伤事故是指虽然不属于一般工伤事故,但因从事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而遭受的事故伤害或者职业病侵害,且具备法定条件的事故。

具体类别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视同工伤事故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上、下班途中

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由于交通事故或者其他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原因造成的事故伤害。

2. 救助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或工作场所外,救助危难或者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受到事故伤害。

3. 因工外出期间

劳动者在因工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职业病侵害。

4. 抢险救灾和紧急任务

劳动者在参加抢险救灾或者紧急任务期间,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职业病侵害。

5. 军事训练或者执行其他军事任务

劳动者在参加军事训练或者执行其他军事任务期间,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职业病侵害。

分类意义

工伤事故的分类对于准确认定工伤责任、制定合理的赔偿标准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不同类别的工伤事故,可以保障劳动者在受到事故伤害或职业病侵害时获得相应的赔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认定程序

工伤事故的认定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由工伤认定部门调查取证,并做出认定结论。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向工伤认定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提交相关证据材料,由工伤认定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进行认定。

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负有保障劳动者安全和健康的义务,依法承担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对于工伤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用、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用人单位对于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工伤事故发生的情况,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