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工资发放:中国的法律规定
工伤工资是指劳动者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导致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期间,用人单位按其原工资标准发放的工资。在中国,工伤工资发放受到劳动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制。
工伤工资发放的依据
.jpg)
《工伤保险条例》第20条规定,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应当按其原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直至其恢复工作能力、定残或者死亡。
工资发放标准
工伤工资发放标准为劳动者受伤前的原工资标准,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正常收入。
发放期限
工伤工资从工伤发生之日起发放,直至劳动者恢复工作能力、定残或者死亡。
具体发放流程
1.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者或其家属向当地工伤保险管理机构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 工伤认定: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受理申请后,组织调查取证,对工伤事故或职业病进行认定。 3. 工资发放:工伤经认定后,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上述标准和期限发放工伤工资。 4. 工伤待遇:除工资发放外,劳动者还可享受工伤保险的其他待遇,如医疗费、康复费、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发放
1. 劳动者无固定工资:无固定工资的劳动者,工伤工资按其最近三个月平均收入计算。 2. 新招用工:新招用工工伤的,工伤工资按其已实际工作的平均收入计算。 3. 劳动者死亡:劳动者因工伤死亡的,用人单位应当一次性发给其遗属相当于其生前12个月工资的抚恤金。
用人单位的义务
用人单位有义务按时足额发放工伤工资,不得拖欠、克扣或以任何形式抵消。若违反上述规定,劳动者或其家属可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或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
适用范围
工伤工资发放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作的劳动者。外籍劳动者,以及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致残的国家公务员,其工伤工资发放另有规定。
监管和保障
工伤工资发放受到劳动执法部门的监督和保障。劳动者或其家属可通过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或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论
工伤工资发放是保障工伤劳动者经济权益的重要制度。在中国,法律法规对工伤工资的发放标准、期限、发放流程和适用范围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劳动者或其家属在工伤发生后,应及时了解和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确保工伤工资得到及时足额的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