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流程及法律依据
工伤认定是指由相关部门对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职业病危害时,确认其工伤性质的法律程序。在中国,工伤认定主要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
工伤认定流程
.jpg)
1. 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或患职业病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单位应在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机构)申报工伤认定。 2. 社保机构接到申报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并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 3. 职工不服社保机构决定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听证。 4.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后7日内组织听证并作出决定。职工不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决定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3.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4.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5. 从事抢险救灾等异常情况下的工作,受到伤害的; 6. 在工作岗位上,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发生的事故,或者患职业病的。
工伤认定注意事项
1. 工伤认定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 职工应及时向单位报告工伤事故,并保留相关证据。 3. 单位应配合社保机构做好工伤调查工作,不得隐瞒或者虚报工伤事实。 4. 职工对工伤认定决定有异议的,应及时申请听证或提起诉讼。
工伤认定的意义
工伤认定对于职工和用人单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职工而言,工伤认定是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保障。职工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造成的损失,由用人单位依法负责补偿。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工伤认定是履行社会责任和避免法律风险的体现。认定工伤可以明确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避免职工提出不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