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中国法律及其程序
何谓工伤鉴定
工伤鉴定是指由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对劳动者在工作中或者因工作遭受事故或患职业病后其伤残程度进行评估和确认的过程。
.jpg)
法律依据
在中国,工伤鉴定主要受以下法律规章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职业病防治法》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工伤认定办法》
工伤鉴定程序
工伤鉴定程序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工伤认定:劳动者需要向用人单位报告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情况,用人单位对其进行工伤认定。 2. 申请鉴定: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向当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工伤鉴定申请。 3. 鉴定评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劳动者进行医学检查、功能评估和等级评定。 4. 鉴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鉴定结论,确定劳动者的伤残等级和劳动能力丧失程度。 5. 异议处理: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申请复议或仲裁。
鉴定机构
有资格进行工伤鉴定的机构包括: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地级市(地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医疗卫生机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委托的专业评审组织
鉴定等级
工伤鉴定等级分为十级,一级为最重,十级为最轻:
一级: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二级至四级: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五级至八级: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基本能自理 九级、十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鉴定费用
工伤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鉴定结果的效力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工伤鉴定结论具有法律效力,作为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残疾津贴发放、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的计算和劳动关系处理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事项
劳动者应及时报告工伤事故或职业病,以便获得及时救治和工伤认定。 用人单位应积极配合工伤鉴定工作,如实提供相关材料。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应及时提出复议或仲裁。 工伤鉴定结论对劳动者的后续治疗、康复和伤残津贴的发放具有重要意义,应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