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期间工资发放规定
在工伤事故发生期间,根据中国法律,受伤员工有权获得以下工资保障:
1. 工伤期间工资标准
.jpg)
(1)停工留薪期: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因治疗或休息而不能工作的期间,员工享有原工资待遇。
(2)伤残等级鉴定前: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在伤残等级鉴定之前,员工享有原工资的80%。
(3)伤残等级鉴定后:
一级至四级伤残:享有原工资的90%。 五级至九级伤残:享有原工资的80%。 十级伤残:享有原工资的75%。 十一级至十四级伤残:享有原工资的60%。
2. 工资发放方式
工伤期间的工资由以下方式发放:
(1)企业支付:工伤事故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期间工资标准支付。
(2)社保机构支付:工伤事故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外,或者在上下班途中,由社会保险机构按照工伤期间工资标准支付。
3. 工伤期间工资支付期限
工伤期间工资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支付。支付期限如下:
(1)停工留薪期:工伤发生后,用人单位应当在次月15日前将工资发放到员工账户。
(2)伤残等级鉴定前:社会保险机构应当在受伤员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后60日内支付工资。
(3)伤残等级鉴定后:社会保险机构应当在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作出后30日内支付工资。
4. 工资拖欠责任
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机构拖欠工伤期间工资的,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
5. 其他规定
(1)工伤待遇与伤残津贴不重复享受:同一工伤事故期间,员工不能同时享受工伤期间工资和伤残津贴。
(2)领取工伤期间工资后,伤残职工再就业的:再就业期间领取的工资不影响工伤期间工资的享受。
(3)工伤期间工资免税:工伤期间的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劳动合同法》 《社会保险法》 《民法典》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