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工伤如何处理
引言 在劳动关系中,员工享有一定的劳动保障权益,包括工伤赔偿。然而,当员工离职后遭遇工伤时,是否还能享受工伤赔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法律,分析辞职后工伤的处理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
法律依据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非因本人主观原因从原用人单位离职的,在离职后一年内发生工伤,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也就是说,辞职后一年内发生的工伤仍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
.jpg)
处理程序 1. 申请工伤认定 辞职后遭遇工伤的员工应当及时向原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原用人单位应当在接到申请后7个工作日内做出认定决定。
2. 评定伤残等级 如果工伤认定成立,原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委托相关机构对员工的伤残等级进行评定。伤残等级评定结果作为确定工伤赔偿金额的依据。
3. 确定赔偿金额 工伤赔偿金额按照伤残等级、工资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计算。赔偿项目主要包括医疗费、住院费、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等。
4. 提出异议 对于工伤认定、伤残等级评定或赔偿金额有异议的,可以提出异议。异议应当在接到相关决定后30日内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
5. 申请劳动仲裁 如果与原用人单位协商未果,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将对争议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
6. 提起诉讼 对于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
时效 辞职后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的,可以享受工伤赔偿。超过一年未申请工伤认定的,将丧失工伤赔偿权利。
特殊情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下情况不属于辞职后一年内享受工伤赔偿的范围:
员工因故意犯罪或者违反劳动纪律被开除的; 员工辞职后重新就业,再次发生工伤的; 员工在原用人单位离职后,超过一年才发生工伤的。
结论 辞职后工伤的处理程序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法律规定。员工在离职后遭遇工伤时,应当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原用人单位也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承担其应有的工伤赔偿责任。只有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才能保障员工的劳动保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