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财产诉讼时效的计算
引言 离婚财产诉讼时效,是指从离婚后一方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计算的一定期限,超过该期限,一方当事人不得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维护其财产权利。合理设定离婚财产诉讼时效,具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中国法律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一方当事人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离婚之日起开始计算。
.jpg)
时效期间的计算
时效起点 离婚财产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是从一方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开始计算。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 已知情形:一方当事人实际得知其财产权利受到侵犯的时间。 2. 应当知情形:一方当事人虽然尚未得知,但根据其一般生活经验,能够合理推断其财产权利受到侵犯的时间。例如,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当事人发现另一方隐匿、转移或挥霍共同财产,则其应当知道自己的财产权利受到侵犯。
时效期间 离婚财产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时效起点之日起计算至第三年的年终,即为时效期间届满之日。
例外情形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规定了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情形。
1. 时效中止: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如一方当事人因精神疾病、长期昏迷等原因无法行使权利的。 2. 时效中断:有诉讼行为或者其他表明当事人主张权利的行为的,诉讼时效中断。例如,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催告分割财产,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时效后果 如果一方当事人超过离婚财产诉讼时效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将驳回其诉讼请求。这意味着,当事人丧失了通过诉讼途径维护其财产权利的权利,其财产权益将受到法律的保护。
司法解释
为了更好地适用离婚财产诉讼时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
1.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当事人实施侵害另一方财产权利的行为,在离婚后三年内请求分割该部分财产的,视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诉讼权利,诉讼时效中止。 2. 双方当事人因分割共同财产纠纷,在离婚后三年内达成协议,但没有履行,一方当事人在协议履行期届满后一年内请求分割财产的,视为时效中断。 3. 一方当事人在离婚后三年内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处理分割共同财产事项,行政机关未在六个月内作出处理或者作出的处理超过其法定职权的,视为时效中断。
案例分析
2019年,小张和小王离婚。离婚后,小张发现小王隐匿了婚内共同存款50万元,并将其转移至海外账户。小张于2022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分割该存款。法院经审理查明,小张在2020年已经知道小王隐匿存款的事实。因此,小张的离婚财产诉讼时效已于2023年年终届满,小张丧失了分割该存款的权利。
结语 离婚财产诉讼时效是离婚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适用离婚财产诉讼时效,不仅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当事人应及时行使权利,在诉讼时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