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不给怎么办?
前言
工伤,是指职工在工作中或因工作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等事故所致的伤害。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工伤职工享有的赔偿权益,但在现实中,仍有一些工伤职工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
.jpg)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了工伤认定、赔偿标准、责任追究等相关内容。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工伤职工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伤负有赔偿责任。
常见原因
用人单位逃避责任: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赔偿责任,拒绝承认职工的工伤。 认定困难:职工因病致残,难以确定是否为工伤。 赔偿标准过低:工伤赔偿标准可能无法满足职工的实际损失。 流程复杂:工伤认定和赔偿程序繁琐,职工难以维权。
维权途径
步骤一:工伤认定
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工伤,并申请工伤认定。 用人单位应在30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劳动行政部门将组织工伤认定委员会进行调查和认定。
步骤二:协商赔偿
工伤认定后,用人单位应与工伤职工协商赔偿事宜。 协商不成,职工可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
步骤三: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机构将组成仲裁庭对案件进行审理。 仲裁庭将根据证据和法律法规做出仲裁裁决。 一方不服仲裁裁决,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其他维权途径
投诉举报:向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纪检部门等机构投诉举报用人单位逃避责任的行为。 寻求法律援助:向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寻求法律援助,免费或低收费获得法律服务。 社会监督:媒体、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可通过舆论监督和曝光,促使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注意事项
工伤职工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工伤,并保存相关证据。 工伤认定后,职工有权查阅工伤认定材料和赔偿方案。 协商赔偿时,职工应当坚持合理合法的原则,不应盲目妥协。 劳动仲裁和诉讼时,职工应当及时提供证据,积极配合调查。
结语
工伤赔偿是工伤职工享有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逃避责任的行为不仅违背法律规定,也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伤职工应当积极维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用人单位违法行为,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