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是原告,二审是被告。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一审是原告提起诉讼,而二审则是对一审判决不服的一方提起上诉。因此,在民事诉讼中,一审是原告,二审则是原告或被告中的一方。
一审是原告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原告是诉讼的发起方。原告根据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利益受到损害,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自己的权益。在一审阶段,原告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并通过法庭审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jpg)
而二审是对一审判决不服的一方提起上诉。当一审判决对原告不利或者被告不服一审判决时,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即进行二审。二审的目的是对一审判决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进行审查,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适用的正确性。在二审阶段,原告或被告可以提供新的证据,进行更加充分的辩论,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判决。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对于一审判决不服的一方,如果不提起上诉,一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因此,二审是一种对一审判决不服的救济途径,而不是每个案件都会进入二审阶段。
总的来说,一审是原告,二审则是原告或被告中的一方。一审是原告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二审则是对一审判决不服的一方提起上诉,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判决。这种诉讼程序的设置,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适用的正确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