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中的举证责任
在中国的劳动仲裁制度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为了确保仲裁的公正性,双方均负有举证责任,即证明自己在案件中主张的事实。
劳动者的举证责任
.jpg)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者在仲裁中负有以下主要举证责任:
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者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如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等。 仲裁请求事项:劳动者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仲裁请求事项的合法性,如被拖欠工资、解除劳动合同是否违法等。 事实的真实性:劳动者应对其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提供相关证据佐证。
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
与劳动者相对应,用人单位在仲裁中也负有以下主要的举证责任:
劳动关系的属性:用人单位需提供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的性质,如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 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如果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违反规章制度为由提出仲裁请求,则需提供证据证明该规章制度的合法性。 解除劳动关系的理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时,需提供证据证明符合法律规定的解雇条件。
举证方式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举证:
书面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公司规章制度等。 证人证言:证人出庭作证。 视听资料:如录音、录像等。 鉴定结论: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出具的鉴定结论。
举证期限
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期限一般为15天。在特殊情况下,仲裁庭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
举证后果
谁主张谁举证: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的当事人,将承担不利的后果。 无证据或证据不足: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事实,仲裁庭可能会驳回其仲裁请求或作出不利于其的裁决。
证据的审查
仲裁庭在审查证据时,将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不真实的证据将不被采信。
举证责任的分配
劳动仲裁中,举证责任一般由主张一方承担。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公平的考虑,仲裁庭可以将举证责任分配给负有特定义务的一方。例如,用人单位负有支付工资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否认拖欠工资,劳动者请求仲裁,则用人单位应承担证明已经支付工资的举证责任。
劳动仲裁中举证责任至关重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负有举证责任,需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仲裁庭将审查证据并作出裁决。证据不足可能会导致当事人败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