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劳动仲裁时效怎么办

法诠网官方发布于:2024-05-26 浏览量:581

劳动仲裁时效:中国法律规定

引言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劳动仲裁的时效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权利行使,因此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法律规定,帮助当事人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仲裁时效怎么办

一、劳动仲裁时效的计算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时效一般为:

劳动者主张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以及其他不完全履行工资支付义务的,仲裁时效为一年; 劳动者主张工作环境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但未达到职业病危害程度的,仲裁时效为一年; 劳动者主张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违法的,仲裁时效为六十天; 其他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为一年。

仲裁时效从以下之日起计算:

如果当事人一方向对方提出书面仲裁请求的,从请求送达对方之日起; 如果当事人双方订立仲裁协议约定的,从仲裁协议生效之日起。

二、时效中断与中止

在某些情况下,时效的计算可能会中断或中止:

时效中断:当事人自请求之日起连续6个月不提出仲裁,则时效中断,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 时效中止: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提出仲裁的,或仲裁机构因案件有重大疑难而中断了审理超过6个月的,中止时效。中止的原因消除后,时效继续计算。

三、时效期间的协商

当事人可以在仲裁时效期间协商解决争议。如果在时效期间内达成书面协议并履行完毕的,仲裁时效中断。

四、超过时效的救济措施

如果当事人超过仲裁时效才提出仲裁,则仲裁机构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受理。一般情况下,超过时效的仲裁申请将不会被受理。如果当事人能够证明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妨碍其及时提出仲裁请求,并且在障碍消除后及时提出仲裁请求的,仲裁机构可以决定受理。

五、时效的举证责任

仲裁时效的举证责任由提出仲裁请求的当事人承担。当事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在仲裁时效期间内提出了仲裁请求。如果当事人无法提供相应证据,则仲裁机构可以驳回仲裁请求。

六、法律后果

如果当事人超过仲裁时效才提出仲裁,其申请将不会被受理,当事人将丧失通过仲裁途径解决争议的权利。

结论

了解和遵守劳动仲裁时效的法律规定对于当事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当事人应及时提出仲裁请求,并在仲裁时效期间积极协商解决争议。如果超过仲裁时效,当事人应及时寻求法律救济,以保护自己的权利。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