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劳动仲裁时效怎么处理

法诠网官方发布于:2024-05-26 浏览量:554

劳动仲裁时效

引言

劳动仲裁时效是指劳动者因劳动争议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期限。其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在中国,劳动仲裁时效的处理由《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

劳动仲裁时效怎么处理

时效期间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十七条,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具体包括:

劳动合同纠纷,自劳动合同终止之日起一年内 工伤事故争议,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 其他劳动争议,自劳动者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争议之日起一年内

时效起算点

劳动仲裁时效的起算点根据不同的争议类型而有所不同。对于劳动合同纠纷,自劳动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对于工伤事故争议,自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对于其他劳动争议,自劳动者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争议之日起计算。

时效中止与中断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可以被中止或中断。时效中止是指在时效期间内发生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导致时效停止进行。中断是指在时效期间内发生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导致时效重新计算。

时效中止情形包括:劳动者在患病、受伤或者其他不可抗力情况下,未能及时申请仲裁;用人单位在时效期间内未履行仲裁前置程序,如调解等。

时效中断情形包括:劳动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履行争议事项后,劳动者又提出仲裁请求。

时效消极后果

如果劳动者未能及时申请仲裁,超过劳动仲裁时效,则劳动仲裁委员会将不予受理。劳动者将丧失通过劳动仲裁程序解决争议的权利。

时效的计算

劳动仲裁时效的计算以天数为单位。从时效起算点次日起开始计算,不包括时效起算日。时效届满的最后一日是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的,以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后的第一天为时效届满日。

特殊时效处理

对于以下特定情况,劳动仲裁时效有特殊规定:

涉及未成年人的争议,时效为两年 因用人单位故意隐瞒、欺骗等行为,导致劳动者未能及时申请仲裁的,时效从劳动者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争议之日起重新计算

劳动仲裁时效的保护

劳动仲裁时效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也可能导致一些争议因时效而无法仲裁解决。因此,劳动者应提高法律意识,在知晓劳动争议后及时申请仲裁,以免丧失权利。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