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后工资的计算
在劳动仲裁程序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工资支付存在争议,经仲裁机构裁决后,劳动者应当根据仲裁裁决书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工资。劳动仲裁后工资的计算,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计算基数
.jpg)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5条规定,计算工资应以劳动者实际应有的劳动报酬为基数。具体而言,计算基数包括:
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 绩效工资 加班工资 津贴和补贴等
2. 计算期间
劳动仲裁后工资的计算期间,从仲裁裁决书生效之日起计算,至用人单位实际支付工资之日止。
3. 计算公式
劳动仲裁后工资的计算公式为:
工资总额 = 计算基数 × 计算期间
4. 特殊情况的计算
在某些情况下,劳动仲裁后工资的计算可能需要考虑特殊规定:
调岗或降职期间的工资计算: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调岗或降职期间的工资不得低于原岗位工资。 试用期工资的计算:试用期工资一般低于正式工资。在劳动仲裁程序中,试用期期间的工资应当按照试用期协议中的约定计算。 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工资计算:如果劳动者因自身原因未完成工作任务,导致工资减少,则仲裁机构可能会酌情减少劳动者应当获得的工资。
5. 执行仲裁裁决
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用人单位应当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履行裁决义务,包括支付工资。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裁决义务,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例分析
假设劳动者张某与用人单位李某某因工资纠纷进行劳动仲裁,仲裁裁决书裁定李某某应当向张某支付拖欠工资10,000元。仲裁裁决书生效后,李某某于次日支付了工资。则张某应当获得的工资总额计算如下:
计算基数:10,000元 计算期间:1天 工资总额 = 10,000元 × 1天 = 10,000元
结论
劳动仲裁后工资的计算涉及法律规定和仲裁裁决书的具体规定,需要综合考虑计算基数、计算期间和特殊情况等因素。劳动者应当及时申请劳动仲裁,并根据仲裁裁决书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裁决义务,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