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程序指南
简介
劳动仲裁是一种解决劳动争议的机制,适用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遵循“先仲裁,后诉讼”的原则,即劳动者在提起诉讼前必须先申请劳动仲裁。
.jpg)
仲裁申请
劳动者在发生劳动争议后,需要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申请应包括以下内容:
申请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 被申请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 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申请人的具体请求 证据清单
管辖权
劳动仲裁委员会对以下劳动争议具有管辖权:
工资报酬争议 工时休息争议 社会保险争议 劳动合同争议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争议
仲裁程序
劳动仲裁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立案受理:劳动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后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立案受理。 2. 调查取证:仲裁员对争议事实进行调查取证,包括听取当事人陈述、调取证据等。 3. 组织调解:仲裁员主持当事人进行调解,促成双方和解。 4. 开庭审理:如调解不成,仲裁员将组织开庭审理。当事人可以陈述意见、提供证据,进行辩论。 5. 仲裁裁决:仲裁员经过审理,根据事实和法律做出仲裁裁决。裁决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仲裁裁决的效力
劳动仲裁裁决分为两类:
终局裁决:对争议事实和法律明确,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非终局裁决:不符合终局裁决条件的,当事人不服裁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诉讼
如果当事人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限为仲裁裁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人民法院受理诉讼后,将对劳动争议进行重新审理。
注意事项
申请劳动仲裁时,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等。 仲裁程序中,当事人应积极配合仲裁员调查取证,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 仲裁裁决书送达后,当事人应及时查看是否符合终局裁决条件。如不服裁决,应在时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