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劳动仲裁中的调解
导言
工伤劳动仲裁是一种解决工伤纠纷的法律途径。在工伤劳动仲裁程序中,调解通常是一个必经阶段,目的是在仲裁庭的协助下,通过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的方式解决纠纷。
.jpg)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应当主持调解,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
调解的程序
1. 申请调解: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或者仲裁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 2. 受理调解:受理调解的机构审查申请,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 3. 调解程序:调解人员通过与当事人沟通、释法说理等方式,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 4. 调解协议:如果调解达成一致,调解人员制作调解协议,当事人签字确认。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双方均有约束力。
仲裁前的调解
在工伤劳动仲裁程序中,一般先进行调解,后进行仲裁。仲裁庭受理案件后,应当首先主持调解。调解不成或调解协议未履行的,再进行仲裁。
仲裁前的调解具有以下优点:
节省时间和成本: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可以避免旷日持久的仲裁程序,节约时间和成本。 当事人参与度高:调解由当事人自愿参与,当事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解决灵活:调解协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满足当事人的个性化需求。
仲裁中的调解
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员也可以在仲裁过程中主持调解。仲裁员的主持调解具有以下特点:
公正性:仲裁员具有公正性,可以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专业性:仲裁员熟知法律法规,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指引。 保密性:调解过程中的信息保密,有利于当事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调解不成的情形
调解不成的常见情形包括:
当事人对事实认定有重大分歧; 当事人对法律适用有争议; 当事人提出的调解条件分歧较大; 当事人之间存在人身、财产侵害等严重矛盾。
结语
调解是工伤劳动仲裁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调解,可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仲裁庭在调解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公正性和专业性,为当事人提供良好的调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