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劳动仲裁在疫情期间怎么做

法诠网官方发布于:2024-05-12 浏览量:966

疫情期间的劳动仲裁

自 COVID-19 大流行开始以来,全球劳动市场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多行业被迫裁员、减薪,甚至暂时关闭,导致雇主与雇员之间产生大量劳动纠纷。在中国,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劳动仲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法律规定

劳动仲裁在疫情期间怎么做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疫情期间,中国出台了多项法律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疫情原因解除劳动合同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仲裁流程调整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中国各级仲裁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仲裁流程,包括:

线上调解:推广使用在线调解平台,方便当事人足不出户参加调解。 书面仲裁:允许当事人通过邮寄或电子邮箱提交仲裁申请和证据材料。 视频开庭:采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仲裁开庭,减少人员聚集风险。

仲裁难点

尽管有上述措施,疫情期间的劳动仲裁仍面临着一些难点:

取证困难:因疫情影响,当事人难以收集和提供必要证据,导致仲裁程序受阻。 时效影响:疫情期间,仲裁时效的计算是否受到影响存在争议,可能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裁决执行难:受疫情影响,用人单位可能出现经营困难,裁决执行面临挑战。

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中国政府和仲裁机构采取了以下措施:

线上法律援助:提供线上法律援助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代书服务。 仲裁监督:加强对仲裁委员会的监督,确保仲裁程序公正、高效。 执行保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完善裁决执行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实现。

展望

随着疫情常态化,劳动争议纠纷仍将持续存在。中国将继续完善劳动仲裁制度,平衡保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通过加强线上调解、保障仲裁时效、完善裁决执行机制等措施,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疫情期间得到有效保障。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