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劳动仲裁时效会中断吗

法诠网官方发布于:2024-05-12 浏览量:497

劳动仲裁时效中断

引言

劳动仲裁时效是劳动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程序性保障。时效制度旨在维护法律秩序,防止权利受到无限期侵害。然而,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劳动者因客观因素无法及时主张权利的情况,此时劳动仲裁时效是否会中断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劳动仲裁时效会中断吗

中国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自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该条文并未明确规定时效中断的情形。

时效中断的学说与实务

尽管法律未明确规定,但学界和实务中普遍认为劳动仲裁时效可以中断。时效中断是指在时效期间发生特定事件,导致时效重新开始计算。常见的时效中断情形包括:

当事人进行交涉或调解:如果劳动者在时效期间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涉或调解,可能会被视为时效中断的客观原因。 用人单位实施欺诈或胁迫:如果用人单位通过欺诈或胁迫的手段阻碍劳动者及时主张权利,时效也会中断。 劳动者客观不能主张权利:例如劳动者因生病、出差等原因客观上无法及时主张权利,也可中断时效。

司法实践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对劳动仲裁时效中断进行了细化。例如:《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劳动者无法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工伤认定或者劳动能力鉴定,时效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还在多个案例中认定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条件,如劳动者向有关部门举报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异议等。

时效中断的认定原则

司法实践中,法院在认定时效中断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性:中断时效的事件必须客观存在,且与劳动者的主观因素无关。 相关性:事件必须与劳动争议有关,且与劳动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有因果关系。 合理性:时效中断的期间应当合理,既不能无限延长也不能过于短暂。

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仲裁时效中断与中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时效中止是指在时效期间发生特定事件,导致时效期间停止计算,而时效中断则是时效重新开始计算。

结论

劳动仲裁时效可以中断。学界和实务中普遍认同时效中断的情形,司法实践也对此进行了细化规定。时效中断的认定需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合理性的原则。通过时效中断制度,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时效制度被滥用。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