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必须现场调解吗?
引言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调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近年来,随着仲裁案件数量的激增,仲裁机构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为提高办案效率,一些仲裁机构开始尝试非现场调解的模式。然而,劳动仲裁是否必须现场调解,仍存在争议。
.jpg)
现行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通知书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仲裁庭应当在开庭前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这一规定明确要求仲裁庭在开庭前进行调解,但并未规定调解必须现场进行。因此,从法律条文上看,劳动仲裁并不一定必须现场调解。
非现场调解的利弊
优点:
节约时间和成本:非现场调解可以节省双方当事人往返仲裁机构的时间和交通费用。 提高效率:非现场调解可以同时进行多起案件的调解,提高仲裁机构的办案效率。 减少干扰:非现场调解可以避免现场调解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和压力,有利于双方当事人冷静理性地协商。
缺点:
缺乏面对面沟通:非现场调解无法实现面对面沟通,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肢体语言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可能会降低调解成功率。 技术依赖性:非现场调解需要依靠网络或电话等技术手段,一旦技术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调解进程。 难以调解复杂案件:对于涉及法律争议或事实复杂程度较高的案件,非现场调解难以充分了解案情和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
国际惯例
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英国,劳动仲裁中非现场调解较为普遍。在美国,大多数劳动仲裁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同意或仲裁员认为必要时才会进行现场调解。
我国实践中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一些仲裁机构开始探索非现场调解的模式。例如,深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自2020年起推出“云仲裁”平台,提供线上调解服务。数据显示,通过“云仲裁”调解成功的案件比例高达60%以上。
建议与展望
综合考虑现行法律规定、非现场调解的利弊以及国际惯例,建议我国劳动仲裁采取以下方式处理调解问题:
确立非现场调解的合法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劳动仲裁可以采用非现场调解的方式。 完善非现场调解的程序:制定专门的非现场调解程序,规范技术平台的选择、调解方式和调解记录的保存等事项。 分级推进非现场调解: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优先采用非现场调解的方式;对于复杂案件或双方当事人有现场调解意愿的案件,仍采用现场调解的方式。 加强仲裁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对仲裁员的非现场调解技能培训,提升其在线调解的水平和效率。
通过上述措施,我国劳动仲裁可以在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非现场调解的模式,既可以提高办案效率,又可以保障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