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立案调解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法定途径。在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仲裁的立案调解程序做出了详细规定。
一、立案条件
.jpg)
劳动仲裁立案主要有以下条件:
1. 存在劳动关系,且产生争议:当事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且存在未经协商解决的劳动争议。 2. 仲裁前未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已通过协商或调解方式,但未达成一致意见。 3. 在法定仲裁时效内提出申请:一般情况下,仲裁时效为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 4. 申请材料齐全:提交仲裁申请书、身份证明、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材料等。
二、立案程序
1. 提交申请: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和相关材料。 2. 审查材料:仲裁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予以受理。 3. 立案登记:符合立案条件的,仲裁委员会予以立案登记,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
三、调解程序
1. 主持调解:仲裁员主持调解会议,引导当事人协商解决争议。 2. 调解原则:坚持自愿、合法、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3. 调解方式:可以采取个别谈话、联合会谈、穿梭调解等方式。 4. 调解内容:协商确定争议问题的解决办法,形成调解协议。
四、调解协议
调解协议经仲裁员确认后,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按照调解协议履行义务。
五、不调解移送仲裁
如果经过调解,当事人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仲裁员将根据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和答辩人提交的答辩材料,进一步调查收集证据,进行仲裁裁决。
六、法律依据
劳动仲裁立案调解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七、注意事项
1. 保留证据:当事人在争议发生时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 2. 协商及时:建议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后及时协商解决,避免时效错过。 3. 遵守程序:严格按照仲裁程序提交申请,配合仲裁委员会的调查。 4. 理性调解:调解过程中保持理性,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协商,避免情绪化。 5. 尊重调解协议:调解协议生效后,当事人应自觉履行,避免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