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劳动仲裁程序中断怎么办

法诠网官方发布于:2024-05-10 浏览量:475

劳动仲裁程序中断的处理方式

一、劳动仲裁程序中常见的中断情形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仲裁程序可能因以下情形而中断:

劳动仲裁程序中断怎么办

1. 仲裁员因正当理由不能继续履行职责; 2. 一方当事人死亡或者丧失诉讼行为能力; 3. 有关案件的处理需要延期; 4. 双方当事人协议中止仲裁。

二、劳动仲裁程序中断的处理步骤

当劳动仲裁程序中断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

1. 确认中断事由:仲裁庭应确认造成程序中断的具体事由。 2. 通知当事人:仲裁庭应及时将中断事由及相关事项通知当事人。 3. 中止仲裁期限:程序中断期间,仲裁期限暂停计算。 4. 调查取证:对于因证据不足而造成的程序中断,仲裁庭应进一步收集和审查证据。 5. 恢复仲裁:中断事由消除后,仲裁庭应及时通知当事人恢复仲裁。 6. 续算仲裁期限:程序中断后,应从中断之日起继续计算剩余的仲裁期限。

三、劳动仲裁程序中断的法律后果

程序中断对仲裁程序有以下影响:

1. 期限延长:仲裁期限因中断而延长,使得仲裁程序整体时长增加。 2. 程序不确定性:中断后恢复仲裁的时间难以确定,造成程序的不确定性。 3. 证据更新:中断期间可能出现新的证据或情况,导致原有证据的效力发生变化。

四、避免劳动仲裁程序中断的建议

为避免劳动仲裁程序中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合格的仲裁员:选择专业、公正的仲裁员,避免因其个人原因导致程序中断。 2. 提前沟通诉讼能力:当事人应及时了解对方的诉讼能力,避免因丧失诉讼能力而中断程序。 3. 及时提供证据:当事人应在仲裁庭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充分、有效的证据,以避免因证据不足而中断程序。 4. 慎重协商中止仲裁:当事人应谨慎考虑中止仲裁的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拖延。

五、结语

劳动仲裁程序中断虽属例外情形,但对于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会产生较大影响。通过了解劳动仲裁程序中断的常见情形、处理步骤、法律后果及避免措施,当事人可以有效应对和避免程序中断,保障劳动争议的及时、高效解决。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