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申诉期工资发放
引言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仲裁期间,劳动者的工资发放是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探讨劳动仲裁申诉期内的工资发放规则。
.jpg)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工资发放的原则
在劳动仲裁申诉期内,用人单位应继续支付劳动者的工资。该原则基于以下考虑:
劳动者在仲裁期间仍处于劳动关系存续状态,有权获得劳动报酬; 劳动仲裁通常需要一定时间,若不支付工资,会影响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确保劳动争议的公平公正,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发放方式和数额
用人单位应按合同约定的方式和数额向劳动者发放工资。如果没有合同约定或者合同约定不明确的,应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行业工资指导标准发放。
发放时间
劳动仲裁申诉期间的工资发放时间应与劳动合同约定的发放时间一致。如果合同未约定发放时间,则应按照当地惯例或行业标准发放。
争议解决
如果用人单位不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投诉。劳动仲裁委员会将根据法律法规和具体情况,责令用人单位支付欠发的工资,并可追究用人单位的违法责任。
特别情况
在以下特殊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暂停发放工资:
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旷工超过15天,或者连续3个月旷工超过30天; 劳动者因触犯刑律被依法劳动教养或刑事拘留期间; 其他严重违法行为导致劳动关系中断。
仲裁结束后工资发放
劳动仲裁结束后,无论仲裁结果如何,用人单位仍应按时足额发放剩余工资。如果劳动者胜诉,仲裁裁决将要求用人单位补发欠发的工资和其他经济补偿。
总结
劳动仲裁申诉期内工资发放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机制。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劳动者如遇到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情况,应及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