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劳动仲裁解除
简介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工伤案件亦然。在某些情况下,工伤案件在仲裁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解除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的法律,探讨工伤案件中解除劳动仲裁的常见情形和法律依据。
.jpg)
解除工伤劳动仲裁的常见情形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下列情形解除仲裁:
仲裁申请不符合法定形式或者有其他不应受理的情形; 当事人撤销仲裁申请; 仲裁庭裁决不予受理或者驳回申请; 仲裁协议无效; 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其他不宜公开审理的情形;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未按期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在工伤案件中,最常见解除仲裁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当事人撤销仲裁申请:当事人可以随时撤销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将解除仲裁。 仲裁协议无效:工伤案件的仲裁必须以有效的仲裁协议为基础。如果仲裁协议无效,仲裁委员会将解除仲裁。 仲裁庭裁决不予受理或者驳回申请:如果仲裁庭认为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不符合法定形式、超过了法定时效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仲裁请求成立,将裁决不予受理或者驳回申请。
解除工伤劳动仲裁的法律依据
解除工伤劳动仲裁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规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了仲裁委员会解除仲裁的情形。 《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涉及工伤认定和待遇争议的,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后当事人未按时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仲裁委员会可以解除仲裁的情形。
解除工伤劳动仲裁的影响
解除工伤劳动仲裁将对案件的后续处理产生重大影响,包括:
当事人无法通过劳动仲裁途径解决工伤争议; 当事人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争议,如提起诉讼; 当事人可能丧失仲裁时效,影响诉讼权利的实现; 解除仲裁后,当事人可能面临仲裁费用的承担。
结语
工伤劳动仲裁解除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法律风险的程序。劳动者在申请工伤仲裁时,应谨慎考虑仲裁条件和可能解除的情形,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如遇争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