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后申请劳动仲裁的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企业解散后,原劳动者与原企业之间存在的劳动争议,劳动者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仲裁时效
.jpg)
仲裁时效一般为一年,自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劳动者在一年内未申请仲裁,将会丧失仲裁请求权。
仲裁程序
1. 提交仲裁申请书:劳动者应当向具有管辖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载明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并附相关证据。 2. 受理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对仲裁申请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并通知当事人。 3. 组成仲裁庭:仲裁委员会从仲裁员名册中指定一名或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 4. 开庭审理:仲裁庭经过调查、收集证据后,依法开庭审理。当事人可以自行辩护,也可以委托律师代理。 5. 仲裁裁决:仲裁庭经过审理,对争议事项做出裁决,裁决书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仲裁请求范围
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的请求范围应限于劳动争议,包括: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未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的; 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未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其他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的。
举证责任
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应当对请求的事实负责,并提供相关证据。用人单位对答辩主张的事实,也应当提供证据证明。
劳动关系存续的认定
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重点在于证明其与企业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认定通常以以下因素为依据: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管理和控制; 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实务操作建议
劳动者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应及时收集证据,例如工资单、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记录等。 申请劳动仲裁时,应当注意及时性和证据的充分性。 在仲裁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聘请律师代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