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期间劳动仲裁
导言
挂职是指国家公务员在一定期限内调任至其他单位任职的安排,是一种常见的干部交流机制。挂职期间,公务员通常与挂职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在挂职期间,公务员是否享有劳动仲裁的权利?
.jpg)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劳动仲裁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因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当事人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裁决的法律制度。
《仲裁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
挂职期间的劳动关系
挂职公务员与挂职单位之间是否建立劳动关系,应根据挂职协议和双方实际履行情况认定。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任职有关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与挂职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和劳动关系。
劳动仲裁的适用
基于以上法律依据和实践规定,可以认定挂职期间,公务员与挂职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因此,在挂职期间,公务员享有《仲裁法》规定的劳动仲裁权利。
劳动仲裁的范围
挂职期间的劳动仲裁范围与普通劳动者相类似,主要包括:
工资报酬争议 工作时间争议 社会保险争议 劳动合同解除争议 其他劳动关系争议
仲裁流程
在挂职期间发生劳动争议时,公务员可以按照《仲裁法》规定的程序申请仲裁:
1. 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 2. 仲裁委员会受理并组成仲裁庭 3. 仲裁庭开庭审理 4. 仲裁庭作出裁决
裁决的效力
仲裁裁决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履行。
如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案例
近年来,已有不少挂职期间涉及劳动仲裁的案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案例一:
一名挂职公务员因与挂职单位发生工资纠纷,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庭审理后,裁决支持公务员的诉讼请求,要求挂职单位支付拖欠工资及赔偿金。
案例二:
一名挂职公务员因挂职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当,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庭审理后,认定挂职单位的解除行为违法,裁决撤销解除决定并支付相关赔偿。
结论
挂职期间,挂职公务员与挂职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公务员享有劳动仲裁权利。劳动争议发生时,公务员可以按照法定程序申请仲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劳动仲裁制度为挂职公务员提供了行使劳动权利的保障,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