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工伤能否报销
在中国,工伤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者离职后,在一定条件下仍可以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离职后可报销工伤的情形
.jpg)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者在以下情形下离职后仍可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因工伤导致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 被依法宣告伤残、死亡的; 被依法宣告工伤的。
报销时限
劳动者离职后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的时限为:
事故发生之日起1年内; 被依法宣告工伤之日起1年内; 被依法宣告伤残、死亡之日起1年内。
所需材料
劳动者申请离职后工伤保险待遇时,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工伤认定书或相关证明材料; 劳动合同或其他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 离职证明或其他证明离职时间的材料; 医疗费用清单和发票; 其他与工伤有关的材料。
报销流程
劳动者离职后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的流程如下:
1. 向原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 单位受理后,组织工伤认定委员会进行工伤认定; 3. 工伤认定完成后,携带相关材料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4.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材料,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 5. 经办机构会同医疗机构对工伤者进行伤情鉴定; 6. 根据伤情鉴定结果,经办机构核定工伤保险待遇。
报销范围
离职后可报销的工伤保险待遇范围包括:
医疗费用; 住院伙食补助费; 交通费; 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 供养亲属生活费。
注意事项
劳动者离职后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必须是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申请。 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有效。 故意隐瞒工伤事实或提供虚假材料的,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对于疑似工伤的病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组织医疗机构进行工伤认定。 劳动者在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期间,有义务积极配合工伤认定和伤情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