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劳动仲裁的工龄怎么算

法诠网官方发布于:2024-04-23 浏览量:738

劳动仲裁中工龄计算

在劳动仲裁中,工龄是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对于工龄计算有明确的规定。

工龄计算的依据

劳动仲裁的工龄怎么算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三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因此,在计算工龄时,需将试用期包含在内。

工龄计算期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工龄计算期间包括: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终止时 被用人单位辞退的 终止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关系的 因企业破产而导致劳动合同终止的 劳动者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工龄计算方式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计算工龄时,既可以按年计算,也可以按月计算。计算月工龄时,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一月的按一个月计算。”

工龄计算中的例外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工龄计算会有例外规定:

连续工龄:在同一家用人单位连续工作的期间。连续工龄的计算从劳动合同开始之日起。 累积工龄:在不同的用人单位工作的年限总和。累积工龄的计算不考虑是否连续工作。

工龄证明

在劳动仲裁中,当事人应当提供工龄证明。工龄证明可以是劳动合同、工资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等材料。

工龄计算的法律后果

工龄计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

经济补偿: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辞退时,可以获得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金额与工龄挂钩。 失业保险金:劳动者因合同解除、终止而失业时,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与工龄挂钩。 养老保险待遇:劳动者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养老保险待遇的领取金额与工龄挂钩。

结语

在劳动仲裁中,正确计算工龄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关键。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准确的工龄证明。劳动仲裁机构也会根据法律规定对工龄进行核实,并以此为依据作出裁决。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