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中的工人工资计算方式
1. 适用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九)》
.jpg)
2. 工资的概念
法律定义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福利等。
3. 构成劳动仲裁申请的工人工资
符合以下条件的工人工资可以成为劳动仲裁申请的标的:
法律、行政法规强制规定的工资 劳动合同约定,用人单位未足额支付的工资 用人单位克扣、无故拖欠或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导致劳动者工资损失的
4. 工资计算基数
一般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用人单位应支付的工资总额计算。 如果劳动合同未约定,则按照劳动者工资水平和本地同一行业、同一岗位的工资标准计算。
5. 工资计算方式
根据工资的种类,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基本工资: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用人单位的工资制度,按月或按日支付。 津贴:按照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定,针对特定条件或工作性质发放。 补贴:按照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規定,针对特定费用或支出进行补偿。 奖金:按照绩效考核、工作业绩等因素,在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定范围内发放。 福利:不属于工资范畴,但可以折算成工资用于计算。
6. 计算期间
劳动仲裁申请中计算工人工资的期间一般为自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之日起至劳动仲裁申请日止。
7. 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负责提供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工资制度等证据,证明已足额支付工人工资。 劳动者负责提供工作情况、工资欠付情况等证据。
8. 注意事项
劳动仲裁无法追索超过两年期限的工人工资。 如果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工人工资。 对于涉及加班工资、年终奖等非固定工资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证据认定。
案例:
某员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月工资为5000元。但在工作期间,公司未足额支付工资,只支付了4000元。员工离职后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查明,公司未足额支付工人工资的事实成立。按照《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裁决公司支付员工拖欠的工资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