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的期限限制
在中国,劳动仲裁的期限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
仲裁时效
.jpg)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58条,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换言之,当事人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满意的,必须在收到裁决书后15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将失去申诉权。
对于仲裁时效的计算,第58条规定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仲裁时效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例如,劳动者自发现拖欠工资之日起超过一年后才申请仲裁的,劳动仲裁委将不再受理。
提出仲裁申请的期限
《劳动合同法》第89条规定,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超过一年,劳动者不得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包括非正常终止和正常解除劳动合同。
对于特殊的仲裁情况,《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作出了规定。例如,对于因工伤引起的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关系终止或者医疗终结之日起一年内申请仲裁;对于其他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劳动者可以在得知争议之日起一年内申请仲裁。
时效中断和中止
仲裁时效的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时效中断和中止的情况。时效中断是指由于发生某些法律规定的事件,已经开始计算的时效期间停止计算。时效中止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仲裁时效的计算不进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59、60条规定,下列情形会引起仲裁时效中断: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放弃时效抗辩权的; 当事人一方提起诉讼或者仲裁的; 当事人一方参加调解的。
下列情形会引起仲裁时效中止:
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仲裁权利的; 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一方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尚未指定继承人或者监护人的; 当事人一方因客观原因无法确定身份或者住所的。
仲裁期的计算
劳动仲裁的仲裁期一般为60天,从劳动仲裁委受理申请之日起计算。在特殊情况下,仲裁委可以延长仲裁期。仲裁期延长后,总期限不得超过90天。
逾期申请仲裁的后果
如果劳动者逾期申请仲裁,将导致以下后果:
劳动仲裁委不予受理; 劳动者丧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 侵权方可能逃避法律责任。
因此,劳动者应时刻注意仲裁时效的规定,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因逾期申请仲裁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