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期间加班的应对措施
劳动仲裁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在协商解决劳动争议未果后,向有权处理劳动争议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由仲裁机构对争议事项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
在劳动仲裁期间,劳动者仍需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包括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加班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经用人单位批准或默许,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延长劳动时间的情形。
.jpg)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工作时间:(一)未成年工;(二)怀孕女职工和哺乳期女职工;(三)患有职业病或者其他疾病、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不适合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
劳动仲裁期间,若劳动者符合上述情形之一,则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其加班。若劳动者不符合上述情形,则用人单位可以安排其加班,但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取得劳动者同意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征得劳动者本人的同意。若劳动者不同意,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安排加班。
2. 严格遵守法定上限
《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3. 支付加班费
劳动者加班后,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的1.5倍至3倍支付加班费。
4. 保障劳动者休息权
劳动者加班后,用人单位应当安排其休息。每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劳动者连续加班不得超过3天。
5. 注意特殊保护
孕妇、哺乳期女职工、未成年工等特殊群体,劳动仲裁期间加班需遵守更严格的保护规定,不得安排其加班或延长工作时间。
6. 证据留存
为维护自身权益,劳动者在加班时应注意留存证据,如加班记录、考勤卡、微信聊天记录等,以备仲裁时使用。
7. 及时投诉或申请仲裁
若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仲裁期间加班的规定,劳动者可以向工会、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向有权处理劳动争议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劳动者在劳动仲裁期间加班时,应注意相关法律规定,保护自身权益。若遭遇用人单位违法安排加班的情况,可以及时投诉或申请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