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期间计算
引言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法律途径。劳动仲裁期限的计算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中国法律,详细阐述劳动仲裁期间的计算方法。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jpg)
一般计算原则 劳动仲裁期限从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之日起开始计算。计算期间不包括仲裁机构调解的时间,也不包括仲裁机构作出仲裁裁决后当事人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的时间。
开始计算日期 根据具体情况,劳动仲裁期间开始计算的日期可能有所不同: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从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之日起计算。 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从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之日起计算。 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劳动者申请仲裁: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之日起计算。
时效中断和中止 劳动仲裁时效可以通过以下行为中断或中止:
中断:劳动者通过提起诉讼、申请仲裁等方式主张自己的权利,使时效停止计算。 中止:不可抗力、劳动者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处于不能行使权利的客观原因,使时效暂时停止计算。
特殊情况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劳动仲裁时效的计算也有特别规定:
侵权行为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自始时效为两年,从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之日起计算。 集体劳动争议:自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申请。
举例说明 案例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从得知被拖欠工资之日起的一年内申请仲裁,则该仲裁申请在时效期间内。 案例2:劳动关系解除后,劳动者收到用人单位发放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其中包含对工资欠款的处理意见。劳动者从收到通知书之日起的一年内申请仲裁,则该仲裁申请在时效期间内。 案例3: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劳动者因不可抗力无法在一年内申请仲裁。事后,劳动者在不可抗力消除后三个月内申请仲裁,则该仲裁申请仍是有效的,时效未中断。
结语 正确计算劳动仲裁期限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当事人在面对劳动争议时,应当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了解自己的权利和时效期间,以避免错过申请仲裁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