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解散后能否劳动仲裁
在我国,即使单位解散,劳动者仍可对劳动关系中的争议提起劳动仲裁。
法律依据
.jpg)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被申请人下落不明的,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
由此可见,劳动仲裁时效的起算点是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即使单位已经解散,只要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仍然可以在时效范围内提起劳动仲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宣告解散后,劳动者可以依法向被解散的用人单位原址或者有关机关申请劳动仲裁。”
解散单位承担责任
即使单位解散,解散单位仍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支付劳动者工资、赔偿金等。
《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解散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破产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债务人在破产清算期间,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人的职工债权;(二)破产人的税款债务;(三)破产人的普通债权。”
由此可见,即使单位破产解散,劳动者仍然享有优先受偿权,可以从破产财产中优先获得工资、赔偿金等劳动债权的清偿。
劳动仲裁程序
单位解散后,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的程序与正常情况下相同:
1. 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 2. 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单、银行流水等; 3. 参加仲裁庭的审理,陈述事实、提交证据、进行辩论; 4. 仲裁庭作出裁决。
注意事项
劳动者在单位解散后提起劳动仲裁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及时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劳动者应及时申请,以免错过时效; 明确责任主体:单位解散后,劳动者可以申请原单位或者有关机关承担责任; 收集证据:劳动者应收集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打卡记录等; 选择合适的仲裁委员会:劳动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单位原址的仲裁委员会。
即使单位解散,劳动者仍然可以对劳动关系中的争议提起劳动仲裁。劳动者应当及时申请,收集证据,明确责任主体,并选择合适的仲裁委员会,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