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60天期限即将届满
引言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具有公正、便捷、高效的特点。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时效一般为60天。仲裁时效届满,仲裁机构将对未及时申请仲裁的争议不予受理。因此,对于劳动争议当事人而言,把握仲裁时效至关重要。
.jpg)
60天期限的计算
劳动仲裁时效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情况:
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无效劳动合同的:自用人单位开始用工之日起。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自违约行为发生之日起。 用人单位实施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自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送达劳动者之日起。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自应支付工资或工资差额之日起。
时效中断与中止
在某些情况下,仲裁时效可能会中断或中止。
时效中断:因劳动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仲裁申请、因用人单位同意延长仲裁时效或因不可抗力等原因,仲裁时效中断。从时效中断的原因消除之日起,重新计算仲裁时效。 时效中止:由于劳动者一方因特殊原因不能行使仲裁权利,如遭遇重大事故、身体或精神障碍等,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重新计算仲裁时效。
时效届满后的后果
若劳动者未在60天仲裁时效内申请劳动仲裁,则仲裁机构将不予受理,即使劳动者有正当理由,也无法延长仲裁时效。此时,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可通过协商或诉讼等其他途径解决争议。
如果劳动者因不可抗力、正当理由或对权利的不知情导致错过60天仲裁时效,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恢复仲裁时效。仲裁机构经审查后,认为当事人的申请符合条件,可以恢复仲裁时效。
需要注意的事项
劳动者应尽量在仲裁时效内提出仲裁申请,避免因时效届满而丧失仲裁权利。 如果劳动者不清楚仲裁时效的计算方法或其他相关规定,可向法律援助机构、工会或律师寻求专业帮助。 仲裁机构在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及时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并告知其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交答辩书。 劳动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原则,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结语
劳动仲裁时效60天的规定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至关重要。劳动者应充分了解仲裁时效的计算方式、时效中断和中止的情况,以及时效届满后的后果,谨防错失仲裁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