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辞退走劳动仲裁程序
概论
劳动仲裁是针对劳动关系中争议解决的法律程序,适用于被雇员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在中国,被辞退的员工有权通过劳动仲裁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jpg)
适用范围
劳动仲裁适用于下列情形下的劳动争议: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 工资报酬、福利待遇 劳动时间、休息时间 社会保险 职业培训、提升 劳动纪律处分 劳动安全卫生 其他与劳动关系有关的争议
程序
劳动仲裁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申请仲裁:被辞退的员工应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60天内向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书。 2. 受理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会审查材料并决定是否立案受理。 3. 开庭审理: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对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当事人可以提交证据、进行辩论。 4. 调解:在开庭审理过程中,仲裁庭会主持调解,促成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 5. 裁决:如果调解不成功,仲裁庭将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做出仲裁裁决,解决争议。
裁决效力
仲裁裁决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不得自行变更或拖延执行。
不服裁决的救济途径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对仲裁裁决进行审查,并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
注意点
被辞退的员工在走劳动仲裁程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收集证据:收集能够证明被辞退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等。 及时申请:务必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仲裁申请,否则会丧失仲裁权。 积极参加:主动参加仲裁庭的开庭审理,并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专业代理:如果觉得自己缺乏法律知识或能力,可以聘请专业律师代理参加仲裁。 服从裁决:仲裁裁决生效后,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否则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结语
劳动仲裁是保障被辞退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员工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应熟悉劳动仲裁程序,及时收集证据,积极维权,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