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办劳动仲裁攻略
在我国,劳动纠纷案件的仲裁通常遵循“属地管辖”原则,即在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仲裁。然而,对于异地务工人员来说,由于地域限制,在工作地启动仲裁程序可能存在诸多不便。因此,异地办劳动仲裁需要掌握以下策略:
一、确定管辖地
.jpg)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9条,劳动争议仲裁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因此,异地务工人员可以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管辖地:
劳动合同履行地:如果劳动合同明确规定了履行地点,则该地点为仲裁管辖地。 用人单位所在地:如果劳动合同未约定履行地点,则用人单位所在地为仲裁管辖地。
二、提交仲裁申请
符合管辖条件后,异地务工人员需要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申请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申请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争议事实、请求事项 证据材料清单
三、邮寄或委托提交
对于身处异地的务工人员,可以选择邮寄或委托提交仲裁申请。
邮寄:将仲裁申请书、证据材料等装入信封,通过邮局寄送至管辖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委托:委托在当地的人员代为提交仲裁申请。委托书需明确授权范围,并经申请人签名。
四、接收受理通知书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会向申请人发送受理通知书,告知仲裁员的组成、开庭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五、参加仲裁庭审
异地务工人员应根据通知书的要求按时参加庭审。庭审过程中,申请人应陈述自己的事实与请求,提供相关证据。用人单位也会陈述辩解意见,提交证据。
六、远程参与仲裁
对于无法亲自到庭的异地务工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远程参与仲裁:
视频连线: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仲裁庭连线,全程参与庭审。 电话连线:通过电话与仲裁庭连线,陈述意见和提交证据。
七、仲裁裁决
仲裁庭经过审理后,会对争议作出裁决。裁决书会邮寄给当事人。异地务工人员收到裁决书后,应及时查收并保存好。
八、异议或执行
对仲裁裁决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胜诉后,可以申请执行仲裁裁决。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
对于以下特殊情况,异地务工人员可以申请变更管辖地:
异地务工人员住所地与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相距较远,往返不便的。 用人单位无固定办公场所的。 用人单位因故意隐瞒或者提供虚假地址,导致异地务工人员无法及时申诉的。
需要注意的是,异地办劳动仲裁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和时间,因此建议务工人员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充分考虑异地维权的难度。同时,务工人员应及时保存好劳动合同、工资单等证据材料,以便必要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