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前是否继续上班
前言
劳动仲裁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后,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解决争议的一种法律程序。在劳动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往往面临着要不要继续上班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的法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jpg)
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五条规定,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此期间,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仲裁期间继续上班的利弊
利处:
保障收入:继续上班可以维持收入来源,避免经济损失。 保护权益:如果用人单位在仲裁期间解雇或辞退劳动者,劳动者可以主张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了解情况:劳动者可以通过继续上班收集证据,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仲裁提供有利证据。
弊端:
矛盾激化:仲裁期间双方当事人处于对立状态,继续上班可能导致矛盾激化,不利于仲裁的公平公正进行。 身心压力:劳动者在仲裁期间承受较大压力,继续上班可能会增加身心负担。 影响仲裁结果:如果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继续上班进行刁难或打击报复,可能会对仲裁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劳动者可以不继续上班,例如:
劳动合同已经解除或终止的。 劳动者存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形。 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合同,导致劳动者无法正常履行劳动义务的。
建议
劳动者在考虑是否仲裁期间继续上班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证据收集情况、用人单位的态度等因素。如果经济压力较大、证据收集充分、用人单位态度友好,可以考虑继续上班;如果经济压力较小、证据收集不充分、用人单位态度恶劣,则不建议继续上班。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在仲裁期间是否继续上班属于个人选择,用人单位不得强迫劳动者继续上班或限制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结论
劳动者是否继续上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劳动者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方式。劳动争议仲裁期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