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未完成的法律后果
概述
在劳动争议中,劳动仲裁是解决争议的重要途径。如果劳动仲裁没有完成,当事人将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本文将结合中国法律,探讨劳动仲裁未完成的法律后果。
.jpg)
仲裁前置程序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8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先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再申请仲裁。因此,在申请劳动仲裁之前,必须先经过调解程序,否则仲裁机构不会受理仲裁申请。
仲裁期间的法律后果
1. 仲裁时效中止:
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计算。如果当事人在时效内申请了仲裁,即使仲裁没有完成,时效也将中止。仲裁结束后的剩余时效继续计算。
2. 中止劳动关系:
如果劳动争议涉及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仲裁期间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中止。劳动者无需到岗工作,用人单位也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
仲裁未完成的法律后果
1. 仲裁结果无效:
劳动仲裁应当在六十日内作出裁决。如果劳动仲裁委员会在期限内未作出裁决,或者对已作出的裁决依法撤销的,劳动仲裁结果无效。
2. 法院诉讼时效恢复:
如果劳动仲裁未完成,法院诉讼时效将恢复计算。当事人可以重新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诉讼时效为一年,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计算。
3. 失去仲裁机会:
如果劳动仲裁时效已经过,劳动者将失去仲裁的机会。届时,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诉讼时效较短,不利于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4. 丧失仲裁救济: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如果劳动仲裁未完成,劳动者将丧失仲裁救济的优势,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造成影响。
举证责任
在劳动仲裁中,举证责任由当事人承担。如果当事人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仲裁机构将不会支持其诉求。
建议
为了避免劳动仲裁未完成的法律后果,当事人应注意以下事项:
在时效内申请劳动仲裁。 积极参与仲裁程序,提供充分的证据。 及时关注仲裁进展,避免错过仲裁裁决。 如果劳动仲裁未完成,应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结语
劳动仲裁未完成会给当事人带来一系列法律后果,包括仲裁结果无效、法院诉讼时效恢复、失去仲裁机会和丧失仲裁救济等。当事人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