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单位发生纠纷后还能劳动仲裁吗?
引言 劳动纠纷是劳动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如果劳动者与单位产生纠纷,劳动仲裁是解决争端的有效途径。劳动者在与单位闹矛盾后,是否还能进行劳动仲裁,存在一定的法律规定。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该条例并未限制劳动者与单位发生纠纷后的仲裁权利。
.jpg)
劳动争议仲裁的前提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劳动者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有权申请劳动仲裁,但需满足以下前提:
具有劳动关系:劳动者必须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和正式劳动关系。 争议属于仲裁范围:并非所有劳动争议都可以通过仲裁解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五)》第十二条,下列争议不属于劳动仲裁范围: 工资、福利待遇的争议 除名、开除、降级、辞退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的争议 社会保险争议 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争议
与单位闹矛盾的影响 劳动者与单位闹矛盾,可能会影响劳动仲裁的程序和结果。
程序影响:劳动者与单位闹矛盾,可能会导致单位采取报复措施,如阻碍仲裁申请、提供不真实证据等。 结果影响:劳动者与单位闹矛盾,可能会加深矛盾,导致劳动仲裁结果不利于劳动者。
应对措施 为了保障自己的劳动仲裁权利,劳动者在与单位发生纠纷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收集证据:保留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以及劳动争议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等。 冷静处理:与单位闹矛盾时,要保持冷静,避免采取过激行为,以免激化矛盾。 寻求帮助:如果劳动者与单位闹矛盾后,难以独自申请仲裁,可以寻求工会、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的帮助。 遵守程序:申请劳动仲裁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避免因程序错误而影响仲裁结果。
结论 根据中国法律,劳动者与单位发生纠纷后,即使与单位闹矛盾,仍然有权申请劳动仲裁。劳动者应注意仲裁的前提条件和与单位闹矛盾可能带来的影响,采取适当措施保障自己的仲裁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