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出院后还有工资吗?
概述
工伤保险制度是保障因工受伤或患职业病人员及其家属权益的社会保险制度。工伤出院后,职工是否继续享有工资,需要依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予以确定。
.jpg)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是规范工伤保险工作的基本法律。规定:
治疗期间:因工伤住院治疗或者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康复的,由用人单位按职工原工资标准支付治疗期间的工资(第七十条)。 休养期间: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支付休养期间的工资(第七十一条)。 停工留薪期满后: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用人单位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伤残津贴应不低于本人原工资的90%(第七十五条)。
工伤出院后的工资待遇
综合以上法律规定,工伤出院后的工资待遇如下:
出院期间仍需治疗或康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出院后仍在接受治疗或康复期间,用人单位应当继续按照原工资标准支付治疗期间的工资。 出院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且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出院后,职工如果经治疗后出现伤情相对稳定,但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则用人单位应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70%的标准支付休养期间的工资。 出院后停工留薪期满:职工出院后,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应当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果不能安排工作,则应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伤残津贴应不低于本人原工资的90%。
注意事项
职工享受以上工资待遇的期限,自出院之日起计算。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和伤残津贴,不得拖欠或克扣。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支付工资或伤残津贴,职工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结论
工伤出院后,职工是否继续享有工资取决于其伤情恢复情况和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在治疗、休养、停工留薪期间,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相应的工资待遇。职工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提出工资待遇申请,并监督用人单位按时足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