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就中断吗?中国法律的视角
工伤是指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情形。在中国,工伤认定和赔偿事宜主要受《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 本文将探讨工伤是否会导致雇佣关系中断的问题。
工伤期间雇佣关系的存续
.jpg)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职工发生工伤后,雇佣关系不中断。这意味着,尽管职工因工伤无法正常工作,但其与雇主的劳动关系仍然存续。雇主仍需向职工支付工资、福利待遇等,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和康复保障。
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
工伤期间,职工享有以下工资待遇:
工伤医疗期内:职工享受原工资待遇。 工伤休养期内:职工的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共同承担。具体标准根据职工所在地区、工伤等级等因素而定。 工伤劳动能力丧失且被认定为一级至四级的:职工享受伤残津贴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的标准为职工原工资的75%-90%。
工伤期间的医疗待遇
工伤职工享有免费医疗待遇,包括:
工伤医疗费:包括医疗费、护理费、康复费等费用。 工伤交通费:往返工伤治疗机构的交通费。 工伤伙食补助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
工伤期间的康复待遇
工伤职工在经过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用人单位应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康复场所和设施,并支付康复费用。
工伤后雇佣关系的解除
在下列情况下,雇主可以解除与工伤职工的雇佣关系:
职工因工伤致残后,丧失原工作岗位所需的劳动能力,且无法胜任其他岗位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 职工因工伤事故被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认定为无法继续从事原岗位,且无法转移到其他岗位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
结论
根据中国法律,工伤不会导致雇佣关系中断。工伤期间,职工仍享有工资、医疗和康复等保障。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工伤职工因残疾丧失原岗位劳动能力且无法胜任其他岗位时,用人单位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因此,雇主在职工发生工伤后,应依法履行义务,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