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劳动仲裁能认定合同无效吗

法诠网官方发布于:2024-03-21 浏览量:841

劳动仲裁中合同无效的认定

在劳动仲裁实践中,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提出劳动合同无效的主张并不鲜见。劳动仲裁机构在审查劳动合同是否有效时,应当遵循法定原则,综合考虑合同的订立、变更、履行等情况,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律规定

劳动仲裁能认定合同无效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 在订立劳动合同时一方存在重大误解的; 劳动合同的条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劳动仲裁中合同无效的认定

在劳动仲裁中,如果当事人对劳动合同的效力提出异议,劳动仲裁机构将根据法律规定和证据情况进行审查。

1. 欺诈、胁迫手段

欺诈是指一方以虚假陈述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方式,诱使对方订立劳动合同。胁迫是指一方利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迫使对方订立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合同是通过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则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

2. 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对劳动合同的性质、权利义务、工作内容等基本情况存在重大错误理解,致使合同无法正常履行。例如,劳动者误以为自己被聘用为管理人员,而实际工作内容却只是普通员工。如果重大误解是订立合同的实质性因素,则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

3.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劳动合同的条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劳动合同约定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期限,或者约定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则该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

合同无效的后果

如果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则视为自始无效。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返还已经履行的内容。劳动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作报酬、经济补偿金等。

举证责任

主张劳动合同无效的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劳动者主张合同无效,则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存在欺诈、胁迫行为,或者合同条款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主张合同无效,则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劳动者存在重大误解,或者合同条款是双方协商一致形成的。

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劳动仲裁机构认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标准较为严格。如果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合同无效,则合同通常会被认定有效。例如,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通过欺诈手段骗取了其签名,但未能提供确凿的证据,则劳动合同可能仍然被认定有效。

总结

劳动仲裁中对合同无效的认定应当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和证据情况,综合考虑合同的订立、变更、履行等因素,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当事人应当对自己主张的合同无效承担举证责任,只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才能得到仲裁机构的支持。

本文不代表法诠网全部观点,仅供参考!